当前位置:首页/三大建设/平安晋宁

晋宁公安:“跟案跟审”重塑执法办案新生态
发布时间:2025-08-28 15:37:37作者:晋宁区委政法委来源:晋宁长安网

凌晨两点的晋宁公安分局法制大队办公室,灯光如白昼般明亮。年轻民警小王坐在工位上,鼻梁上的眼镜滑至鼻尖,他猛地推了推镜框,盯着电脑屏幕上那起邻所呈报的盗窃案卷宗—受案登记表上接警时间与监控录像存在3分钟误差,证据清单里物证照片未标注拍摄角度。此刻他不再是案件经办人,而是以“审核者”身份,在法制大队老民警的指导下,逐帧审查他人案卷。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晋宁公安分局案件退查率同比下降37%,群众满意度达98.7%。这些数字背后,正是晋宁公安自2024年3月以来持续开展的一场以“刀刃向内”为特色的执法规范化革新—通过“跟案跟审”制度,让办案民警从“办案件”到“审案件”,实现抓规范促提升的核心目标。


微信图片_20250828152308


角色互换:从“运动员”到“裁判员”的蜕变

“过去总觉得自己的案子没问题,直到要挑别人的毛病时,才发现漏洞百出。”在法制大队跟案一周的晋城派出所民警小赵,翻开自己经办的某起盗窃案卷宗,红笔勾出的11处程序瑕疵让他红了脸。他指着讯问笔录上缺失的一处签字,声音有些发颤:“要是当时多核对一遍,就不会出这种低级错误了。”这种“自己审自己”的尴尬,正是晋宁公安设计该制度的精妙之处—让办案民警跳出“经办人”的思维定式,以“审核者”的视角重新审视案件。法制大队黄大队长介绍,这种“换位思考”不是简单的案卷流转,而是建立“三同步”机制:同步携带自办案件卷宗、同步制作审核问题清单、同步形成整改报告。民警在审核他人案件时,必须对照自己的案件找问题,在法制民警的“手把手”指导下,完成从“办案件”到“审案件”的能力跃迁。数据显示,自2024年3月份实施该制度以来,晋宁公安已组织全局50余名办案民警参加为期一周的跟案跟审,审核案件537起,发现并整改问题182处,问题整改率达100%。


微信图片_20250828152330


以老带新:法制室里的“传帮带”现场

“这个讯问笔录,为什么没有同步录音录像?”“证据链的闭环在哪里?”在法制大队案审室,58岁的民警老张师正对着年轻民警的案卷“挑刺”。他戴着老花镜,鼠标在电子卷宗上缓缓划过,每发现一处问题,便用红色标记重重圈出,旁边附上详细的批注。这种“红脸出汗”的场景,每天都在上演。不同于传统的课堂培训,晋宁公安将“跟案跟审”实战化,让老民警带着年轻民警在真实案卷中“摸爬滚打”。令人振奋的是,今年一季度全局案件退查率同比下降37%,群众投诉率下降29%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无数个像老杨这样的“法制匠人”,在案卷堆里手把手带出来的执法质量提升。昆阳派出所民警小胡深有感触:“以前总觉得法制民警老是说这不行那要补,难说话,现在才明白,每个环节都是保护我们的‘护身符’。”


微信图片_20250828152334


制度创新:打造执法规范化“晋宁样本”

“这不仅仅是培训,更是一场执法理念的革新。”晋宁公安分局夏政委这样定位“跟案跟审”制度。在公安部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背景下,晋宁公安突破传统培训模式,将“跟案学习”从“被动听”变为“主动审”,从“纸上谈兵”变为“实战练兵”,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晋宁经验”。值得关注的是,该制度还建立了“双向评分”机制:跟案民警对法制大队的指导质量打分,法制大队对跟案民警的学习成效评价,这种“教学相长”的模式,让执法规范化建设真正落地生根。今年3月,晋宁分局办理的某重大经济案件,在检察院审查阶段实现“零退查”,被评为“精品案件”。案件主办民警李警官感慨:“以前总怕被退查,现在每一步都走得踏实”。


微信图片_20250828152340


基层反响:从“要我规范”到“我要规范”

“现在办案,脑子里总有两个声音:一个是经办人的自己,一个是审核者的自己。”宝峰派出所民警小李的话,道出了制度带来的思维转变。这种角色互换带来的“自我监督”意识,正在晋宁公安基层所队形成自觉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这种“换位思考”机制正在重塑执法新生态。当民警学会用审核者的眼光审视案件,执法过程中的程序瑕疵、证据漏洞便无处遁形。夜色渐深,法制大队的办公室依然亮着灯。年轻民警小王合上案卷,在笔记本上写下:“今天挑了别人的毛病,明天才能避免自己的错误。”这句朴实的心声,或许正是晋宁公安这场执法自我革命最生动的注脚。在这里,每一本案卷的审核,都是一次法治精神的传承;每一次角色的转换,都是对执法公正的坚守。而晋宁分局通过“跟案跟审”制度,真正实现了抓规范促提升的核心目标—让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,打造了执法规范化的“晋宁样本”。

滇公网安备 53012202530182号